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issue/feed 山東大学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猶太硏究》 2025-05-24T13:15:35-04:00 Keith Chan (陈家富) keithchan@jjewishstudies.com Open Journal Systems <h1 class="page_title">Statement of Publication Ethics</h1> <p><strong>1) For Authors</strong></p> <p>The submission of an article to 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implies a declaration of authorship. The author or authors of an article must have contributed intellectually to it and approved its final manuscript.</p> <p>Authors declare that their articles are original and that they do not include material by other authors (plagiarism), or material previously published elsewhere (in its entirety or partially).</p> <p>Authors declare that the articles submitted to 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em> </em>are not under review elsewhere, nor have been previously published, in any language.</p> <p>Authors have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s of their text. It is also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seek permission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any copyrighted material used in their articles.</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2) For Reviewers</strong></p> <p>Reviewers will only agree to review a manuscript if they believe they can submit a constructive, honest and impartial report. They will evaluate both the scientific and stylistic quality of those submissions within their area of specialization. If they suspect the identity of the author or authors, they shall notify the 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p> <p>Reviewers shall respect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p> <p>Reviewers should decline to review the manuscript if they have any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or competing interests, or do not have the subject expertise required to review the manuscript.</p> <p>Reviewers should submit their reports within the agreed deadline.</p> <p>Reviewers should submit a full critical report, following the guildelines established by <em>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em> In the comments to the author, a publication recommendation should not be made. This should only be made to the editor. If the reviewer does not recommend the article for publication, the report must detail the reviewer’s objections.</p> <p>Reviewers are required to inform 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s editors of any plagiarism or malpractice detected in a submitted manuscript. The editors will likewise be informed if manuscripts include material published previously elsewhere.</p> <p>Reviewers will not use any content, ideas, arguments or interpretations obtained during the peer-review process for their own or any other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advantage.</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3) For Editors</strong></p> <p><em>Center of Jadia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em>will treat submissions and personal data with utmost confidentiality. The journal will guarantee the impartiality and integrity of its editorial process.</p> <p>The journal ensures that all manuscripts shall be evaluated impartially by the most competent reviewers. It will also prevent any conflicting interests.</p> <p>The journal shall promote good editorial practice and support any initiative to that end. Likewise, it will publish clear instructions addressed both to authors and reviewers.</p> <p>The journal allows the use of its content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purposes as long as the source is properly referenced (URL, DOI).</p>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08 奥斯曼帝国晚期萨洛尼卡犹太社群现代化进程的影像研究 2025-05-24T07:34:51-04:00 鲜非霏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犹太社群研究是犹太史中的重要领域, 也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在大流散的历史中, 犹太社群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 也或主动或被动地与外部世界产生互相影响和推动作用.近年来, 学术界对犹太社群的研究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关注点仍然聚焦在有着相对强势文化的东欧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身上。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萨洛尼卡犹太社群属于中世纪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后裔, 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犹太研究领域的素材, 提供新的观察视角。本文通过影像材料呈现了萨洛尼卡犹太人在奥斯曼帝国晚期的生存状态, 他们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欧洲殖民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他们的影响, 以及犹太人如何从传统和宗教性向现代和世俗化过渡。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网络的影响下, 塞法迪犹太人走上了不同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09 从激进的启蒙到宗教改革———论索尔•阿舍尔对犹太教的重构 2025-05-24T07:50:57-04:00 胡 浩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索尔•阿舍尔是18世纪末受到康德影响的德国犹太思想家之一。与同时代的很多犹太启蒙思想家不同, 他试图消解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中存在的政治和现代性反犹因素, 依据康德理性和道德原则构建源于摩西律法的犹太伦理一神教体系。在宗教、哲学反犹及犹太人争取解放的时代背景下, 阿舍尔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哲学批判色彩,以及在理性主义语境下维护犹太教和犹太人生存的动机, 他是引导柏林犹太社区从激进的启蒙走向积极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0 当代美国犹太教的三大变化趋势 2025-05-24T08:08:42-04:00 汪舒明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自20世纪末以来,以非正统派为主流的美国犹太教出现了“去族裔化”“去宗派化”“性别革命”三大变化趋势。战后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转向、反犹主义的明显消退和美国犹太人的加速融入, 导致旧有的族裔、宗教藩篱明显松动, 进而导致犹太社区的大规模通婚和脱教现象.犹太教族裔、宗教两种身份之间相互紧密纠联的传统遭受“去族裔化”浪潮的解构。战后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持续对话与和解, 以及不同宗教群体成员之间的通婚大潮, 还导致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共存互鉴、交叉渗透的情形日益频繁。“人人可为教牧”的后现代宗教文化兴起, 导致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疏离犹太教建制派运动和组织, 纷纷投身创新性犹太宗教运动,或者跨宗派的“外联”运动.美国自由化和反文化大潮,则助推了犹太女权主义思潮涌动, 帮助同性恋者走出边缘地位。在非正统派各个宗派, 女性和同性恋者在宗教教育、圣职任命等领域逐步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去男权化”的“性别革命”冲决了男性主导犹太教的悠久传统。这些“与时俱进”的维新, 主要发生在高度“美国化”的非正统派.由此, 也导致其与致力于捍卫犹太传统和教法权威的正统派之间进一步呈现分化之势。</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1 论近代中国东北出口贸易的开创与犹太人卡巴尔金家族的贡献 2025-05-24T08:33:27-04:00 张铁江 张鑫焱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19世纪末, 在日俄和欧美等列强的殖民角逐下, 哈尔滨等中国东北的一些城镇成为对外开放地区。大约经过四分之一世纪, 哈尔滨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 并成为列强商业势力争夺的新天地。中东铁路的修筑在犹太人来华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之后在中东铁路沿线形成了五个犹太人社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犹太人对哈尔滨及中国东北的金融资本体系的形成、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进出口贸易体系的构建与现代企业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开拓与示范作用, 进而把中国东北这个区域经济市场同欧洲等世界经济大舞台直接联系起来, 促进了中国东北农产品的商品化, 推动了中国东北这个区域经济市场繁荣发展的局面。研究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而且对于中国东北陆海丝绸经济带的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2 千年“孤独”与“之间”境界: 马丁•布伯哲学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2025-05-24T08:40:01-04:00 王希佳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在论文&lt;&lt;人的问题&gt;&gt;中表明其独特的哲学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将之归纳为对人类本体之“孤独”与“之间”境界的关切。布伯梳理了从奥古斯丁到帕斯卡纵横千年而凸显出的“孤独”意识, 认为此并非社会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孤独, 而是形而上学的“孤独”, 是对人在宇宙间处境与特质的追问与沉思。“之间”境界并非对“孤独”的克服, 而是人与人于“狭窄山脊”上的相遇, 有绝然的“孤独”才有“之间”的绽出, 弥合了现代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伦理之间的裂隙。</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3 西班牙玛拉诺犹太人的身份建构及其现代性意蕴 2025-05-24T08:54:11-04:00 李 彦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玛拉诺是指15世纪末西班牙反犹运动之下被迫改信基督教但私下仍信奉犹太教的“新基督徒” 。本文聚焦西班牙赛法迪犹太人向玛拉诺的转变过程, 分析玛拉诺犹太人如何通过寻求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及社会认同,逐渐实现自身“非犹太的犹太人”的身份建构。玛拉诺犹太人的身份建构是对古老的“何为犹太人”的反思与重审。玛拉诺彰显出非犹太教徒坚守犹太教的可能性, 他们身上体现的对此世的关注与个人主义的张扬, 完美地应和了现代性的诸多维度。同时, 玛拉诺的流散给所经之处带去一种蕴含着自由、平等、包容的变革精神, 其实质也是一种具有现代主义情怀的生活模式与人生态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玛拉诺。</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4 <<申命记>>与“政治神学之根”———与张旭教授<<走向“耶典与耶路撒冷”之耶路撒冷>>共同思考 2025-05-24T09:05:42-04:00 燕昭宇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本文在张旭教授&lt;&lt;走向“雅典与耶路撒冷”之耶路撒冷———论犹太政治神学&gt;&gt;一文的基础上, 首先针对其文中可能存在的两个方法和假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指出“犹太(政治)神学”“旧约神学”“希伯来圣经神学”之间的张力和歧异, 二是指出不应简单地将冯•拉德的“传统史”范式与现代的文本—历史批判法及后现代的研究对立起来。其次, 本文聚焦当代&lt;&lt;申命记&gt;&gt;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 即申命神学对新亚述帝国意识形态的“颠覆性接受”与&lt;&lt;申命记&gt;&gt;在五经文学史中的作为正典和解释的二重性。以补正和丰富对&lt;&lt;申命记&gt;&gt;的政治神学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lt;&lt;申命记&gt;&gt;在“祝福和咒诅”的程式中所体现出的盟约神学的历史因果律, 及其对“救赎历史”观念的重大影响。最后, 本文还强调不应将“政治神学之根”限定在&lt;&lt;旧约&gt;&gt;/&lt;&lt;希伯来圣经&gt;&gt;的一种单一传统上, 而应该在对申命学派与祭司学派以及启示文学、智慧文学和宗派文献等各种传统的综合观照中, 更完整地把握“雅典与耶路撒冷”之“耶路撒冷”的来龙去脉。</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5 土地神圣性与国家神圣性之间的博弈: 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对定居点问题的态度探析 2025-05-24T09:13:09-04:00 王 昊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定居活动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之一。在过去40年里, 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一直是以色列定居点计划背后的推动力量, 信仰者集团是其主要活动组织。他们把领土认同作为核心原则, 把在以色列土地上定居看作救世主的活动, 是救赎的进一步阶段。西奈定居点和加沙定居点的撤离造成了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观点与国家政策的冲突, 人们认为结果将是暴力、血腥的对抗, 然而尽管有动荡和抵抗, 最终多数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还是采取了克制的行动, 国家的神圣性还是超越了土地的神圣性。</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6 以色列基布兹集体主义教育的历史、改革与现状 2025-05-24T10:48:26-04:00 陈艳艳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20世纪末以来, 以色列基布兹中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最终发展成了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基布兹的价值认同教育是对以基布兹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 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集合。这种价值认同教育是对基布兹的共产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基布兹价值认同教育的展开立足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这是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整体的教育过程, 微观上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多种教育手段的集合。基布兹的价值认同教育成果显著, 它帮助基布兹度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爆发的大危机, 增强了基布兹的生命力、吸引力与凝聚力。</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7 作为隐喻的偶像崇拜———欧芝克<<大披肩>>中的大屠杀书写 2025-05-24T11:06:57-04:00 陈影 袁皓天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西娅•欧芝克倡导反偶像崇拜, 以此守护犹太传统。但具有异教色彩的偶像崇拜所张扬的想象力恰恰是文学创作生发与延展的土壤。因此, 当犹太身份与她的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具有“矛盾修辞”品格的张力时, 欧芝克势必需要借助隐喻的方式来彰显其文学诉求和宗教持守。本文认为, 欧芝克在&lt;&lt;大披肩&gt;&gt;中通过作为偶像的“大披肩”具体呈现出偶像崇拜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通过隐喻的形式彰显出来。与此同时,欧芝克将偶像崇拜与大屠杀关联到一起, 以此表达她对犹太传统和现代性的反思。</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8 被遗忘的“犹儒对话”———开封犹太教会堂楹联释读研究 2025-05-24T11:20:20-04:00 杨 叙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本文围绕悬挂于明清时期开封犹太教会堂中的楹联, 对楹联内容进行释读、比较和分析, 考察开封犹太人灵活运用儒学、佛学与道学等中华传统文化, 阐释犹太教的教义、经典和历史的尝试.例如, 借用道家的“有无思想”和儒家的“生生思想”解释犹太教的独一神观念, 引用&lt;&lt;诗经&gt;&gt;中含有敬天法祖意蕴的诗句诠释犹太教礼拜崇敬上帝的诫命, 运用儒家的生命观念对摩西十诫中“不可杀人”的诫律进行对释与理解。由楹联所呈现的“犹儒对话”, 为已有的“儒释道合一”“伊儒会通”“耶儒对话”等中国宗教对话研究提供新颖的案例。</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19 俄罗斯犹太人民族—国家认同背景及理论探析 2025-05-24T11:29:40-04:00 刘精忠 刘鹏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历史上, 俄罗斯犹太人的民族—国家认同不断遭遇各种挫折与失败。究其原因,从外在历史层面而言,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反犹主义”影响外, 俄罗斯及苏联历代政权在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变迁及其与犹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 无疑是更为直接、具体的考量因素。与此同时, 从内在文化层面来看, 更需深刻认识到犹太人的特殊历史经验及相关宗教认同模式对其自我认同及现代“民族性”内涵建构的深远影响。</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20 以色列法学教育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2025-05-24T12:18:31-04:00 王宏选 王添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英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出现职业教育性质的法学教育, 其受到英国强烈影响且规模较小。以色列建国初期, 法学教育转变为学术教育, 教育风格混杂但总体类似欧陆国家,犹太教律法被纳入法学教育体系。此后数十年间, 以色列法学教育在欧陆与美国风格之间徘徊。近年来, 由于民间与官方双向发力, 以色列法学教育得到重大改革发展, 在保留民族传统和宗教特征基础上走上美国化道路。以色列法学教育的发展动因受学术研究、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借鉴意义是, 以实践为标准判断法学教育理念优劣、实现法学教育变革和创新, 强调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价值、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协调平衡。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经济社会结构、法治建设路径、法治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以色列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美国化趋向警示我们,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时,要立足本国国情、服务本国法治与社会发展需求, 避免出现法学教育脱离社会实践的不良后果。</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21 M本<<以斯帖记>>4:1-17的补写与第二圣殿晚期的宗派之争 2025-05-24T12:26:22-04:00 纪晓微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来源批判在&lt;&lt;以斯帖记&gt;&gt;中的应用得益于&lt;&lt;以斯帖记&gt;&gt;文本内容在不同传统中多样化的保存情况.在&lt;&lt;以斯帖记&gt;&gt;4:1-17, 希腊文A译本( L)作为经验性证据佐证了来源批判的观点, 使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落实于“以斯帖叙事”和“以斯帖编修”的双重补写.晚近的“以斯帖编修”(4:3, 5-7, 8b, 9-17)可以用第二圣殿晚期的宗派之争来处境化解读: 以斯帖的悲痛、她与末底改的亲密关系, 以及末底改的“教父”角色同时映射了个例和个例背后的普遍现象。个例是犹太女王萨罗姆对法利赛人的言听计从, 普遍现象是第二圣殿晚期的“法利赛式妇女”———法利赛团体对精英女性的掌控, 以及这些精英女性因追随法利赛团体而在婚内保持禁欲。</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22 15-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隐秘犹太人与隐秘穆斯林比较研究 2025-05-24T12:44:14-04:00 秦少锋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本文探讨了15-16世纪西班牙因宗教迫害而采取隐秘宗教实践的马兰诺群体(隐秘犹太人)和摩里斯科群体(隐秘穆斯林) 。两支群体虽表面皈依基督教, 却私下维持原宗教信仰, 展现了其原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韧性。通过不同的隐秘实践和文化适应策略, 两支宗教弱势群体共同反映了边缘化群体在应对宗教迫害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23 迈蒙尼德矛盾的另一种解读 2025-05-24T12:56:51-04:00 丹尼尔•戴维森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中世纪犹太思想家尤其是迈蒙尼德的表面意与内在意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多数学者的一个核心假设。迈蒙尼德对&lt;&lt;迷途指津&gt;&gt;的导论作为核心出处常被引用, 以支持所谓的中世纪哲学的“秘传”解读.这个导论包含了如何解读&lt;&lt;迷途指津&gt;&gt;的特别说明。其警告, 要留意作者在书中特意建构的矛盾.这些矛盾被那些将迈蒙尼德解读为神秘主义者、怀疑论者的人以及其他此类人用来支持各色解读。多数解读旨在揭示迈蒙尼德对一些神学或哲学教义的“真实信念”, 认为其真实信念隐匿在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正统外衣之下。另一方面,那些认为迈蒙尼德在为其明确捍卫的立场辩护时是诚实的人, 则倾向于忽略矛盾, 或者将矛盾比作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写作方式来淡化矛盾的特殊性。我在本文中主张, 虽然矛盾是迈蒙尼德的秘传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与其隐匿的哲学观点并不相干, 也并不源自其辩证写作方式。相反, 矛盾不过是迈蒙尼德用以解释某些极其晦涩的经文的一种策略。无需将迈蒙尼德的“真实信念”与他使用矛盾所掩盖的东西混淆。这样既能尊重迈蒙尼德自己所谓的使用相互矛盾的讨论来进行秘传式写作, 也能从表面意来对待其神学和哲学观点。如此一来, 便允许读者以通常用来厘清和解释类似哲学巨著的方式来解读&lt;&lt;迷途指津&gt;&gt;, 从而欣赏其论点的独创性而无需轻视论点的敏锐。</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 http://www.jjewishstudies.com/index.php/sdu/article/view/224 哈斯戴•克莱斯卡读过阿维罗伊的<<论上帝的知识>>吗? 2025-05-24T13:15:35-04:00 沃伦•泽夫•哈维 admin@jjewishstudies.com <p>拉比哈斯戴•克莱斯卡读过阿维罗伊的&lt;&lt;论上帝的永恒知识&gt;&gt;吗? 克莱斯卡在他的&lt;&lt;上主之光&gt;&gt;第二卷第一部分中讨论了上帝对细节的知识问题, 并三次使用了“永恒知识”一词。书中他明确引用了阿维罗伊对亚里士多德&lt;&lt;论感觉及其对象&gt;&gt;的评注。他认为阿维罗伊是“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研习了他的许多著作, 并在&lt;&lt;上主之光&gt;&gt;中引用了他的名字20次。尽管如此, 这无法判定他是否使用了阿维罗伊的&lt;&lt;论上帝的知识&gt;&gt;。不管怎样, &lt;&lt;论上帝的知识&gt;&gt;是写给非哲学家(穆瓦希德王朝统治者阿布•叶尔库白•优素福)的一封信, 并没有揭示阿维罗伊在“永恒知识”的含义或上帝对细节的知识问题上的真正隐秘立场。</p> 2024-12-30T00:00:00-05:00 ##submission.copyrightStatement##